国内精品九九久久精品,欧美激情a∨在线视频播放,美女大量吞精在线观看456,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關注微信
小程序

三夏麥收:“過麥”那些事兒

作者:李清明 本站發布時間:2012年05月15日 收藏

  暮春時節,郊外踏青。一陣陣春風拂面而來,一股股清香沁人心脾。眺望著綠油油的麥浪,吸吮著清新的麥香,猛然發覺離麥收的日子不遠了。作為農民的兒子,我總與麥收有著割舍不斷的情愫,我的思緒不由得又回到那些“過麥”的朝夕歲月,回想起那些“過麥”的事兒……

  “過麥”脫層皮

  在我的家鄉魯西南地區,人們常把收麥子稱作“過麥”。在農村,鄉親們都把“過麥”看作一年中**重要的一件大事。小時候,父母常對我們說:“收了麥糧,心中不慌”。

  上世紀80年代,在“過麥”前的很長一段日子里,鄉親們都不再吃雞蛋,而是把它們積攢起來,等到“過麥”時再吃,因為“過麥”要透支人的體力,鄉親們只能也只有拿雞蛋犒勞一下自己。

  到了麥色蠟黃時,鄉親們也該準備打麥場了。責任田一般都在各家附近,拔掉麥子,用鐵锨把地整好,然后灑上水,再拉著石磙把打麥場壓實碾平。與此同時,鄉親們陸續到附近的集市上,購置割麥用的鐮刀、揚場用的木锨等農具,做足“過麥”的準備工作。

  等麥子熟了,鄉親們往往天不亮就起床,拿著磨了一晚的鐮刀,趟著露水趕到麥田里割麥子。記得小時候,等到我和弟弟妹妹被清晨公雞的啼叫聲驚醒時,父母已經割倒大片麥子了。長大后,我也能到田里幫父母割麥子了,但卻常常因為生疏或掌握不住要領,手上磨出許多血泡。

  麥子被割倒后攤在地上,還要用地排車把麥子拉到打麥場上,攤勻晾曬。軋小麥得挑太陽**“毒”的天,大人們頂著烈日把麥子翻了一遍又一遍,皮膚曬得黝黑,一顆顆的汗珠順著臉頰的皺紋像小河一樣恣意流淌,一直沿著身體流淌到一旁的麥稈上。之后,便是套上牲畜拉著石磙在麥場上軋麥子了,起場、揚場……一切緊張而忙碌。

  對于鄉親們而言,“過麥”時**糟糕的莫過于遇上陰雨天,原本已攤勻曬干的麥子還要重新成堆起垛,等到晴天重新晾場。“過麥”也就十來天,鄉親們卻一個個累死累活。真是‘過麥’脫層皮。

  收麥不彎腰

  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走出大學校門,分配到家鄉的鎮政府工作。

  每年的6月初,鎮政府都把“過麥”當作大事兒來抓。當時,我的主要工作是從包村干部那里搜集第一手的麥收信息,撰寫關于麥收的工作簡報,并向縣農委報送當日的麥收進度。那個時候,拖拉機已經逐漸取代了牲畜,成為田里和打麥場的主角,柴油機的“突突”聲取代了人喊畜叫的雜亂。

  麥地里割曬機多了起來。只要你肯花上10元錢,原本幾個人一上午才能割倒的麥子,割曬機10多分鐘便如風卷殘云般地完成工作,雖很粗獷,在當時卻也足夠震撼人心。農用三輪車和拖拉機也逐步取代了地排車,把割曬機放倒的麥子運送到打麥場,用石磙脫粒,當然拉動石磙的也不再是牲畜,而是“鐵牛”了,脫粒機也初現麥場。偶爾也能在公路上看見簡易收割機,就是一臺臺拖拉機上背著割臺,好像伸展著的兩個長臂,來去匆匆,仿佛行走于公路上的匆匆“過客”。

  期間,我也經常打電話給父親,詢問家里麥收的事兒。那幾年,我家與幾位鄰居合伙購買了一臺拖拉機,在麥收時節派上了大用場。“‘過麥’不再那么累了,五六天就能完工,你不用那么牽掛我們了。”父親在電話中說。放下電話的我,感到無比欣慰,機械化讓農民輕松了,“耕地不用牛,割麥不用愁,播種不用人拉耬”,這一農民多年的夢想正逐漸變為現實。

  合作社把活包

  本世紀初,我來到山東省農機局工作,成了一名農機人,讓農民順利“過麥”也成了我的一項主要工作。

  那時的我才了解到,原來讓我少見多怪的小麥收割機,數量已經達到5萬多臺,我也終于知道了它們原本的名字——“背負式收獲機”。不僅如此,我還認識了一群依靠收割機進行跨區作業掙錢糊口的農機手——“麥客”。

  去年麥收高峰期間,我去了魯西大平原,下麥田,進農戶,看機收,話收成,談夏種,真正感受到了機械化在“過麥”中所發揮的領軍作用,領略到了農機化幫助農民輕松“過麥”的魅力。只見一臺臺大型聯合收割機在麥田來回穿梭,一臺臺玉米免耕播種機緊隨其后,麥粒被收割機吞入糧倉,而被收割機粉碎的麥稈則均勻拋撒其后,一粒粒黃燦燦的玉米種子被播種機播種在地里。小麥機收、秸稈切碎還田、玉米隨播“一條龍”作業依次進行,“過麥”呈現出收、種時間短,作業平安無事故,顆粒歸倉速度快的喜人局面。

  “這幾年,收麥子不用自己動手了,村里的農機合作社都把活兒承包了,十幾畝小麥,收割機一會兒就收完了,太省事兒了。”家住山東省茌平縣城南樂平鎮的老李告訴我們。他說,兩個孩子常年在外打工,前幾年每到“過麥”時節,孩子們還要從外地匆忙趕回來收麥子、種玉米,既給他們增加負擔,也耽誤了孩子們在外地的工作。今年初,老李和村里的農機合作社簽訂了作業合同,麥子成熟后,只要他一個電話,農機合作社就幫他完成了麥收,省心又省力。“有了農機合作社,再也不用折騰孩子們了。”

  在如今齊魯大地上,背負式小麥聯合收割機已越發鮮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作業效率更高的自走式聯合收割機,在農機補貼等惠農政策拉動下,山東省小麥收割機總量已超過10萬臺。小麥收獲已基本實現機械化,全省農機合作社已發展到3492個,成為了“過麥”的主力軍。

  如今“過麥”不再成為農民的一樁心事兒,由“累死累活”變得“悠閑自得”。

分享到:
新聞來源地址: http://www.camn.agri.gov.cn/
  • 游客
    發布于2012-08-11 10:40
    你吹吧
加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