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九九久久精品,欧美激情a∨在线视频播放,美女大量吞精在线观看456,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關注微信
小程序

“不一樣”的種田人 種植萬畝糧田成“谷王”

作者:江西省永新縣委宣傳部 劉志宏 本站發布時間:2014年11月05日 收藏

  眼下正值晚稻收割時節,筆者走訪20011年底受國務院表彰、溫家寶總理接見的“全國種糧售糧大戶”黃培龍,曾多次受到農業部、省委、省政府表彰,榮獲糧食生產大戶榮譽稱號,也是吉安市****獲此殊榮的新型農民。去年他向國家糧食儲備庫售糧7000余噸,走出了一條種田勤勞致富之路,被人們親切叫他“谷王”。

  當筆者來到在中鄉排形村時,遠遠就看見黃培龍正嫻熟地駕駛著大型收割機,“突突突”的聲音在田野上回蕩,像織布一樣在稻浪中往來穿梭……走近田間,只見金燦燦的稻谷顆顆飽滿,嘩嘩地從收割機倉口中流入貨車上,割稻、脫粒、稻谷入袋一氣呵成,半小分時不到,幾畝稻就收獲完成。據黃培龍介紹:他承包的近萬畝糧田,早晚兩季種植水稻達1450畝面積,都己實行了生產規模化、品種優質化、作業機械化。今年風調雨順,長勢喜人,又是一個豐收年,承包的近萬畝糧田不到10天就能用機械化顆粒歸倉,預計今年有望收獲稻谷7600余噸!這真是“不一樣”的種田人,成為推進糧食生產大規模的新型農民。

  立志糧食生產規模化大膽承包各鄉村的“死田”

  黃培龍是上饒市潘陽縣樂豐鎮黃家村人,家里祖祖輩輩務農,他深深種田人的艱辛,從小立志要以大規模農業化的種好糧田,改變種田人單一的狀況。早在世紀初,他就在家鄉連續多年承包了千余畝耕地,但苦于農業生產機械化和耕地租金的昂貴,種糧規模發展受限。

  黃培龍的妻子是永新縣象形鄉橋頭村人,2003年,他隨妻子回永新探親,了解到永新是一個勞務輸出大縣,從事農業生產的青壯勞力很少,許多田塊被無償地送給別人粗放經營。他敏銳地感到:在永新搞規模化種田可有成效。他琢磨著將當地荒蕪不種、管理不善常年欠收的田地從分散的農戶手里流轉出來,承包后統一打造成高水平糧田,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水平。黃培龍主動聯系到當地農業局有關領導,咨詢糧食生產政策,并得到了農技、種子部門對高產優質水稻品種的推薦,和當地農業技術指導員建立了長期的技術服務關系,首先取得象形鄉橋頭村的支持協調,大膽簽訂了耕地承包合同,當年承包面積200多畝。就這樣,黃培龍一發不可收拾,走遍永新各大村鄉積極尋找便宜耕地租金,如遠離村莊、偏僻山溝、荒蕪瘦脊的“死田”,只要當地有轉租的愿望,他就千方百計簽訂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合同,為規模化種糧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隨著承包糧田面積擴大,耕地質量趨好,年租金100元/畝左右的價格他也接受,2006年承包耕地1300畝,2007年承包耕地2000畝,2008年承包耕地2800畝,2009年承包耕地5600畝,而到2011年,他承包的耕地規模達8200畝,其中雙季稻面積6000畝,單季稻面積4200畝,播種面積達14200畝,分布于永新縣象形鄉橋頭村、琥溪村、石塘村,蓮洲鄉光明村,沙市鎮張南村,里田鎮南城村、合田村,龍門鎮龍門村等地。

  黃培龍的農業新概念:整治、創建高水平糧田,招收一批本地農戶,實施“統一供種、統一供藥、統一供肥、統一防治”的農業技術,田間用藥、管水等及時監管,將其培養成新一代的“機農結合型”新型農民,使糧食安全生產得到保證。黃培龍多次自費參加了省、市農業技術培訓班;農業部門領導掛村蹲點,他總是熱情邀他們到家里問這問那,求政策,攬人脈;農技人員下田間推廣先進適用技術,他必自始至終參與,現學現用。不到幾年,黃培龍的名字響譽永新縣,成為名聞遐邇的種糧大戶,走上了糧食規模生產科技致富之路。

  創新“直播稻種法”解除彎腰插秧繁重勞動

  黃培龍在糧食生產發展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風順。2006年,他由于沒有選擇好品種,加上配套的栽培技術措施不完善,虧本18萬元。但他沒有喪失信心,認真探索糧食生產高效化經營的新路徑。

  “以前用的是傳統水稻耕作方法——先育好秧,再進行移栽插秧,一個人辛辛苦苦彎腰忙碌一天還插不完一畝田,這樣繁重的春插費時又費力,嚴重制約著大規模種植水稻,加上農村大批青壯勞力外出務工,有錢也難請到人幫忙,常鬧‘勞力荒’。”他深有感慨道出創新春插模式的緣由。

  水稻種植的傳統方法是育秧移栽,育秧程序繁雜,插秧費時費力,制約了水稻種植規模,針對這一難題,黃培龍經過幾年的試驗,于2009年成功創新出一套輕松的農業耕作生產模式——“直播稻種法”。“直播稻種法”破解了“勞力荒”。他在實施機械化耕犁耙田后,撒上一包按照土壤測試配好的復合肥料,精心選擇強壯優良稻種,裝入大桶浸泡,放至溫室,再像育豆芽般統一催芽,當稻種露出“芽谷”,便直接撒入田間,撒種時按一定比例密度,沿著設定直線邊走邊撒,“芽谷”播下后,田間噴上除草劑,進行適當水量、水溫田間管理,用不了幾天這些“芽谷”就會落土生根,綻芽生長。種糧大戶黃培龍在該縣蓮洲、懷忠、象形等鄉鎮租賃的水稻高產示范片區成功試驗了“直播稻種”模式,1000多畝糧田喜獲豐收,總產糧食656噸,共計增收節支勞務費7.4萬元。不需要繁瑣的育秧插秧,一人一天可播30畝左右,耕耙、收割都實行農業機械化,深受當地農民歡迎,被縣農業局作為新農技模式大力推廣。在舉辦的示范推廣現場會上,直播稻種法引來數千名農民觀摩學習。農民形象地描述:“直播稻種法,種田不彎腰、栽稻不插秧、破解勞力荒”。

  經過多年的摸索,黃培龍積累了一整套高產栽培技術。生產上,他摸索了一整套土、肥、水管理的科技規程,選擇的品種必定是優質高產良種;經營上,他積極聯系市場,實行訂單化購肥,絕不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并勤曬力選,糧食品質絕不混雜,確保糧食凈度、水份達標。他的糧食品質好,不愁銷路,年年糧食還在田間就被國家糧食儲備庫以高于市場價的價格收購。

  傾力推行農業機械化實現種糧加工“一條龍”

  在租賃耕地逐年增加、勞力日益缺乏的情況下,黃培龍改進耕作措施,力推全面實現農業機械化作業,從根本上解決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徹底告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耕種模式,為大規模種好田創造了有利條件。

  近幾年來,他先后投入30多萬元購置農業機械設備,目前擁有大中型聯合收割機8臺、小型收割機18臺、大型耕整機3臺、挖土機2臺、小型耕整機14臺、機動噴霧器24臺、抽水機31臺等農機具共100余臺。從犁耙翻肥、旋耕整地,到直播下田和田間水肥管理、病蟲害綜合防治以及收割運輸,農事操作基本實行農業機械化,農機化水平達到70%。并且成立了“農業機械化合作社”,機器換人既節省了勞動力,為農業減負增效起到了積極作用。如今,他購買的大型收割機一天可收50-60畝,承包近萬畝的糧田,擁有大中型聯合收割機8臺、小型收割機18臺,活躍在田間成為秋收的主角,將在10天左右收割全部完成,可節省投勞收割資金近10萬元。大型收割機收割完自己的責包田后,開出去幫助當地農民收割賺點外快,收割機省時省力,破解勞力荒,很受當地農民的歡迎。

  規模經營后,收好的糧食無處晾曬一度也成為問題。過去農戶在馬路上曬糧的傳統,不僅會影響糧食的質量和交通安全,也滿足不了大規模集中收割后的晾曬需求,一旦遇上陰雨天,問題更是嚴重。于是,黃培龍大力投資“烘干配套服務”也全面跟進。今年,他投入120萬元,租賃糧食局的火車站糧站,創建烘干加工中心。購買5臺大型“谷王”的烘干機,每臺10小時可烘干田間裝來的濕谷3萬斤,5臺同時運行10小時可烘干15萬斤濕谷,切實解決了規模經營中的收糧難和曬糧難瓶頸。接著與當地一姓康的加工糧食合伙來股,投入300多萬元,購買全自動大型輾米機,使加工出來的大米圓潤度、潔白度極大提升,突出綠色品牌,提高糧食產品附加值,同時以永新“三灣”牌大米優勢轉化糧食,全力唱響“三灣牌”綠色大米品牌,提高綜合效益。如今,黃培龍走上了植糧、加工、運輸一條龍生產經營模式。糧食通過大型收割機收割后,直接輸入自卸運輸車,再運到烘干加工中心,驗糧、稱重、烘干、輸送到倉庫“一氣呵成”,實現了“糧食不落地”的全新售糧流程。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叫富。黃培龍為調動所有聘請的100多農民生產積極性,采取年終工資兌現、以工資入股分紅的結算辦法,讓所有農民工都成為股東。管理上,他把隊伍分成6個作業小組,把租賃來的耕地分為幾個區域片,委任責任感強的作為小組負責人,分片負責。他還醞釀成立一個糧食生產農民專業合作社,以此為平臺力爭帶動更多農民共同致富。在他的帶動下,全縣涌現出50余名種糧大戶。

分享到:
新聞來源地址: http://www.huaxia.com/
  • 暫無評論
加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