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九九久久精品,欧美激情a∨在线视频播放,美女大量吞精在线观看456,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關注微信
小程序

湖北加速推進茶葉生產全程機械化步伐

作者:何紅衛 樂明凱 本站發布時間:2015年07月10日 收藏

  湖北是茶葉生產大省和出口大省,全省共有70個縣、市、區300多個鄉鎮,約80多萬農戶種植生產茶葉。截止到2014年,全省茶園總面積達455萬畝,茶葉產量25萬噸,農業產值125億元,綜合產值突破400億元,茶葉種植面積、產量、產值分別排位全國第三、第四、第四位,茶葉出口列全國前五位。

  近年來,農村勞動力大量進城務工,留守村里的大多是老年人和婦女兒童。每年采茶季節,山區采茶也經常鬧起“用工荒”。茶產業生產機械化越來越迫切。為此,記者專訪了湖北省農業廳黨組成員、省農機局局長劉長華。

  機械化生產是茶產業提質增效的重要手段

  劉長華告訴記者,目前,湖北在茶園耕整、修剪、采茶、植保推廣了機械化作業,在運輸、鮮葉殺青、揉捻、成型、干燥、包裝方面也基本實現了機械化作業。茶葉機械的廣泛應用,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確保了茶葉品質。2014年,湖北省茶葉機械擁有量達192613臺,其中,茶葉修剪采摘機械101992臺,茶葉加工機械90621臺。可以說,機械化手段正成為茶產業加快發展、提質增效的重要力量。

  推進茶園管理機械化,可以有效提高茶葉產量和經濟效益。茶園機械化生產確保了茶園樹冠蓬面平整,茶樹高度一致,茶園通風性、采光性大為改善,茶葉病蟲害發生概率降低,利于茶芽早發、多發,顯著提高了茶園觀賞性,促進觀光旅游和三產融合發展。據測算,在肥培管理正常的情況下,機械化生產方式可實現每年多采夏秋茶2次以上,每畝茶園每年增產鮮葉300公斤以上。茶葉生產機械化還有利于提升茶葉質量安全。機采茶園形成了明顯的輪次,一般每批次采摘間隔時間在20天以上,有效保證化學農藥使用的“安全間隔期”。機械化采茶還能明顯提高夏秋茶的下樹率,中低檔茶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單產大幅增加。

  推進茶葉加工機械化,可以明顯改進茶產品質量安全。茶葉加工機械化,既減少操作人員對茶葉加工過程中的二次污染,又能為茶葉加工過程中茶葉不落地的清潔化生產創造條件,從而保證了茶葉的的質量安全品質。茶葉加工機械化、智能化使茶葉精深加工成為可能,可開發無公害、綠色、有機茶飲品、茶食品、茶藥品,使其成為食品醫藥工業的加工原料,不斷延伸茶產業鏈條,提高茶產業的附加值。

  實現茶葉生產全程機械化難度不小

  劉長華指出,盡管全省在茶葉生產機械化作了一些有益探索,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離真正實現茶葉生產全程機械化還有很大的差距。

  一是政策調整帶來茶葉機械補貼標準有所下調,可能對茶農購置茶葉生產機械、茶葉加工企業設備更新造成消極影響。二是茶葉采摘、茶園行間耕整施肥除草等作業,投勞量大,急需機械代替,已成為茶葉生產尤其是名茶生產發展的瓶頸。三是茶葉加工機械化技術含量還有待提高,主要表現是小型化機械多、大中型機械少,簡單加工型多、復式成套型少,粗放型多而高科技、連續化、清潔化機械少。亟待優化集成茶葉加工新技術、新工藝、新能源、新機械、新廠房、新環境“六新”技術。四是茶葉生產社會化服務水平不高,機械化技術培訓指導不足,機械化作業專業服務隊伍建設有待加強。

  機藝融合是推進茶葉生產全程機械化的關鍵

  劉長華認為,茶葉生產全程機械化是一項系統工程,推進機藝融合是關鍵。

  落實機具扶持政策。雖然當前農機補貼政策對茶葉生產機械化有所限制和影響,但從長遠看,經濟作物生產機械化應有較好預期。省局在可控范圍內會繼續努力,如由省局確定的非通用類補貼機具盡量適應山區生產需要,將茶葉輸送機歸檔于畜牧飼養機械大類喂料機小類予以補貼。茶產區農機部門要切實落實好補貼政策,引導茶農購買使用先進適用的茶葉生產和加工機械。

  加強茶葉機械研發。積極引導茶葉機械制造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加強科技含量高、連續作業程度高的茶葉機械的研發力度,生產制造多種類型的茶葉生產加工機械,促進茶葉生產品種多樣性,特別是要加強紅茶、青磚茶等加工生產線的研發力度,拓展茶葉產業發展空間。

  加強茶葉生產機械化推廣試點示范。繼續抓好茶葉生產機械化推廣試點示范工作,茶園機剪、機采、機耕、機防“四機”配套集成技術已作為湖北茶葉主推技術在全省推廣。

  推進茶葉生產的機藝融合。聯合開展茶葉機械技術和茶葉生產技術標準制定工作。要適應茶產業提檔升級的緊迫需要,聯合制定產業生產技術標準,改變茶葉機械質量參差不齊、科技含量低、熱能利用低等一系列問題;加強茶葉社會化服務能力建設,促進茶葉產業規模經營。大力發展茶葉生產專業合作社,結合新型職業農民、陽光工程培訓,培育茶葉機械化生產隊伍,提升茶葉機械化生產服務能力,實現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生產。

分享到:
新聞來源地址: http://www.amic.agri.gov.cn
  • 暫無評論
加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