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九九久久精品,欧美激情a∨在线视频播放,美女大量吞精在线观看456,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關注微信
小程序

農機工業“十二五”圓滿收官,“十三五”需加快轉型

作者:洪暹國 本站發布時間:2016年04月06日 收藏

  “十二五”期間,我國農機工業受益于國家產業政策以及財政支持力度的不斷加大和稅收優惠政策的傾斜,行業投資踴躍、市場活力增強,產業規模保持了快速的發展,農機工業主營收入達到了4523億元,超額完成了“十二五”規劃確定的4000億元的發展目標,比“十一五”末增長73.55%,農機工業主要指標總量已經位于世界前列。農機科技創新能力得到較快提升,大型高效、精準、節能型裝備研發取得突破。農機工業的快速發展,推動了我國農機化事業的快速發展,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63%。

資料圖

  一、“十二五”我國農機工業發展情況

  1、行業規模躍居世界首位

  根據國家統計局快報數字,到2015年12月,2422家規模以上農機企業主營業務收入4523.60億元,同比增長7.32%;利潤總額為259.76億元,同比增長9.16%。其中拖拉機主營業務收入704.78億元,同比增長5.63%,拖拉機行業利潤28.24億元,同比增長8.49%。機械化農業及園藝機具制造主營業務收入1341.56億元,同比增長7.53%,利潤77.23億元,同比增長20.67%。1-12月份農機行業銷售費用同比增長7.72%,財務費用同比增長-1.73%,1-12月份全行業固定資產投資為1609.18億元,同比增長9.31%。拖拉機、機械化農業及園藝機具制造(含聯合收割機、農機具等)以及零部件占農機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的60.62%,顯示拖拉機、聯合收割機、農機具、零部件等是農機工業的主力軍。

  2.圍繞關鍵重大裝備,自主創新能力增強

  “十二五”期間,圍繞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開展了“現代多功能農機裝備制造關鍵技術研究”、“智能化農機技術與裝備”、“現代節能高效設施園藝裝備研制與產業化示范”、“現代化農業農機裝備研究與示范”、“大田作物機械化生產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農產品產地商品化處理關鍵技術與裝備”等關鍵重大技術及裝備研發,突破了經濟型及大馬力動力機械、精準作業裝備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共性關鍵技術,研究開發了大馬力拖拉機與配套復式作業機具、大型聯合收獲機械等一批急需產品,國產設備市場占有率90%以上,科技支撐農機工業轉型升級作用明顯,我國農機工業科技創新能力明顯提升,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產業科技創新體系進一步完善,推動了農機工業發展進入新的階段。

  3、政策紅利支持力度持續加大,發展環境更加有利

  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大幅增長。“十二五”期間,中央財政加大對現代農業的支持力度,各項惠農政策持續出臺,特別是加大了對農機的購置補貼力度,五年間,中央投入農機購置補貼金額達到1100億元,是“十一五”時期的3倍多,購置補貼資金的大幅度增長,激活了市場活力,推動了農機化的快速發展。

  科技研發投入取得突破性增長。“十二五”期間,科技部等有關部門部署實施了農業裝備重點專項。中央累計投入科研經費近4.5億元,實施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現代多功能農機裝備制造關鍵技術研究”、“現代節能高效設施園藝裝備研制與產業化示范”、“大田作物機械化生產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現代化農業農機裝備研究與示范”、“農產品產地商品化處理關鍵技術與裝備”項目,以及國家863計劃“智能化農機技術與裝備”項目,取得了一批應用基礎和共性關鍵技術,研制了重點裝備,初步建立了以骨干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農業裝備產業科技創新體系。

  農機制造從傳統向先進制造轉變。我國農機工業制造技術及裝備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十二五”期間,企業加大了對制造設備的改造,支持農機工業平穩快速發展,增強農機企業核心競爭力,促進農機產業結構升級。據不完全統計,“十二五”期間,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有關部門共安排80多個項目、約15億中央專項資金實施了“技術改造和產業振興”、“智能制造”、“強基工程”等有關重大專項。通過這些專項的支持,部分農機企業制造工藝水平有了顯著提升,數字制造、激光加工、機器人焊接等先進制造手段改造了傳統的制造工藝,提高了制造水平和產品的可靠性。

  同時,工信部、財政部等有關部門實施了“重大技術裝備稅收優惠”政策,啟動了“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貼資金”支持重大技術裝備研發和產業化,對我國高端農機產品研發和產業化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一)、面臨的問題

  1.創新理念與創新機制

  “十二五”時期已成為我國農業機械發展進程極為重要的承前啟后時期,這一階段是我國的農業機械技術進步**快、產品品種增加**多的時期,但受創新理念與創新機制的影響和約束,我國農業裝備產業發展基礎和共性技術薄弱、高端裝備核心關鍵技術受制于人、行業試驗研究手段發展緩慢,產品的檔次、技術含量及附加值等總體偏低,直接影響農機裝備安全環保性能、動力及經濟性能、產品可靠性、結構強度等的關鍵零部件,以及高端領域核心關鍵技術遠遠不能滿足當今農機工業發展的需求,適合我國國情和地域特點的高效、智能裝備、以及具有原創性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技術產品缺乏,行業創新不足、同質化嚴重,導致行業產能絕對過剩與相對不足相互交織。如何通過技術創新、體制創新、思想創新、經營創新和結構創新,實現突破尚待國內企業不斷努力。

  2.轉型期與發展方式

  在現代農業生產面臨嚴峻的資源環境約束和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雙重背景下,我國農機工業已經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從結構不合理轉向結構優化升級,從要素驅動、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從隱含風險轉向面臨多種挑戰,需轉變外延擴張的慣性思維,致力于培育自身特有的核心競爭力,通過創新實現突破,通過產業結構優化實現適應經濟新常態的戰略性調整,為行業注入新的能量,引領行業新的發展。

  3.行業技術與管理水平

  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高端農業裝備制造業仍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產業體系不健全,高端農業裝備基礎性、戰略性、前沿性科學研究和共性技術研究的支持機制明顯滯后,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亟待加強,行業技術與管理水平不能適應行業發展之需。通過依托產業聯盟、國家級實驗室、工程中心、企業技術中心、農機生產企業和科研院所,整合科技規劃和資源打造高端農業裝備整機及關鍵零部件設計開發平臺,培育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加大高端裝備制造業的培育力度,突破和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打破國外產品的市場壟斷和技術封鎖,開發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農機產品,謀求塑造新的競爭優勢,增強行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面臨的挑戰

  一是面臨提高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挑戰。圍繞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農業,實現資源綜合循環利用和農業生態環境建設保護,加快發展先進適用、低排放、低污染、高能效、高效率的環保型農機產品,提高農機產品的信息收集、智能決策和精準作業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是面臨制造高端化的技術智能化的挑戰。圍繞農業生產的自動化、智能化和專業化,以及基于農業生產的作業、服務、信息等多方位支持的全程解決方案,迫切需要加快信息、生物、新材料、先進制造、新能源等新技術的運用,結合互聯網等技術的廣泛運用,促進農機裝備智能技術變革和全產業鏈的多元融合創新。

  三是面臨市場全球化和國際競爭加劇的挑戰。圍繞瞄準高端農業裝備的高安全性、高可靠性、高適應性技術難題,推動數字化、智能化技術與農業裝備的深度融合,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體系,通過創新驅動發展,搶占高端市場,保障產業安全。

  三、保持行業平穩較快發展,必須加快轉型升級

  一是加快科技創新,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迫切需要農機裝備產品的多元化發展和加快產品更新換代,對農機產品功能、性能、質量和關鍵零部件產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制定方案有利于加快為建設現代農業提供優良裝備。

  “十三五”時期,科技部等有關部門將“智能農機裝備”列入優先啟動的重點科研專項,涉及支持農機11個支持方向49個項目,預計支持資金將達到20億元。2016年度首批啟動了包括農機作業信息感知與精細生產管控應用基礎研究任務、智能農業動力機械研發任務、糧食作物高效智能收獲技術裝備研發任務、經濟作物高效能收獲與智能控制技術裝備研發任務等4個支持方向19個項目。

  二是我國農機裝備制造增強國際競爭力,謀求自我生存和發展空間的需要。2004年實施農機購置補貼以來,我國農機市場的火爆,引來國外農機企業紛紛到中國來推銷產品或建立獨資或控股合資企業。外資企業憑借其可靠的產品質量,借力補貼獲得較為豐厚的收入,同類產品占據相當的市場份額,內資企業由于產品質量、經營管理水平等落后,與外資企業同場競爭處于劣勢,急需政策扶持和提高經營管理水平。

  三是推動農機裝備制造產業整體能力提升,把握“一帶一路”發展機遇。中國制造歷來具有性價比優勢,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市場,通過發展行動,提升中國農機裝備制造水平,提升產品質量和品牌價值,走出去拓展發展空間。

  四是落實《中國制造2025》戰略以及《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等文件精神,加快實施國家戰略,加快貫徹落實五中全會戰略目標任務。要制定農機裝備制造發展行動方案,加強統籌規劃,突出創新驅動,創新體制機制,從而推動我國農機裝備制造產業優化升級,提升國產農機裝備質量水平和供給能力,增強產業整體競爭力,實現農機制造大國向強國轉變。

  (本文來源農機觀察微信公眾號,作者系中國農機工業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

分享到:
新聞來源地址:
  • 暫無評論
加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