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九九久久精品,欧美激情a∨在线视频播放,美女大量吞精在线观看456,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關注微信
小程序

未來五年農機怎么發展?從種植業調整規劃的角度分析

作者:農機360網 陳堂鳳 本站發布時間:2016年05月11日 收藏

  4月11日,農業部發布《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根據規劃,種植業結構調整的目標是“兩保、三穩、兩協調”。“兩保”,即保口糧、保谷物。到2020年,糧食面積穩定在16.5億畝左右,其中稻谷、小麥口糧品種面積穩定在8億畝,谷物面積穩定在14億畝。“三穩”,即穩定棉花、食用植物油、食糖自給水平。到2020年,力爭棉花面積穩定在5000萬畝左右,油料面積穩定在2億畝左右,糖料面積穩定在2400萬畝左右。“兩協調”,即蔬菜生產與需求協調發展、飼草生產與畜牧養殖協調發展。

  到2020年,蔬菜面積穩定在3.2億畝左右,飼草面積達到9500萬畝。綜合考慮自然生態條件、生產發展現狀、結構調整潛力,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還明確了我國東北地區、黃淮海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華南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六大種植區域主要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的調整重點和方向。

  農業是興國安邦之本,農業裝備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載體。種植業作為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作物品種、種植面積、產量和效益的變化,勢必會影響農業機械行業的發展。

  “十二五”以來,我國農業生產能力穩步提升,糧食產量連續五年超過5.5億噸,綜合生產能力超過5.5億噸。同時,果菜茶等園藝作物穩定發展,棉油糖等工業原料作物單產水平進一步提高。已建成一批糧、棉、油、糖等重要農產品生產基地,“米袋子”“菜籃子”的生產基礎不斷夯實。

  農業基礎條件持續改善。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9.86億畝、占耕地總面積的54.7%,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2;新建成一批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耕地質量有所改善。科技支撐水平顯著增強,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56%,主要農作物特別是糧食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農機總動力達到11億千瓦,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63%。生產集約程度不斷提高,承包耕地流轉面積達到4.03億畝,占家庭承包經營耕地面積的30.4%;農民專業合作社128.88萬家,入社農戶占全國農戶總數的36%左右;主要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30%。

  主要產品優勢帶初步形成。小麥以黃淮海為重點,水稻以東北和長江流域為重點,玉米以東北和黃淮海為重點,大豆以東北北部和黃淮海南部為重點,棉花以新疆為重點,油菜以長江流域為重點,糖料以廣西、云南為重點,形成了一批特色鮮明、布局集中的農產品優勢產業帶。

  強調的往往都是缺失的,缺失的就是上升的空間。全國種植業調整規劃,對我國未來農機行業發展又將帶來哪些影響?是故,筆者不才,以偏窄淺陋的視角來分析,未來五年,我國農機發展或將向“三化”重點延伸。

  一是全程機械化。

  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重點圍繞水稻、玉米、小麥、馬鈴薯、棉花、油菜、花生、大豆、甘蔗等九大作物,以提升主要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和突破主要經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瓶頸”為主攻方向,分作物、分區域推進各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進程。

  與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相比,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仍存在諸多“短板”,亟待解決。從作物上看,雖然小麥生產基本實現了耕種收機械化,但其它作物的綜合機械化水平仍然偏低;從環節上看,雖然耕整地環節機械化水平較高,但部分作物的播種、植保、收獲、烘干、秸稈處理等環節機械化水平仍然滯后;從區域上看,雖然東北、華北等地區裝備水平和農機作業水平較高,但其他地區相對落后。前些年我國農機化發展主要解決的是小麥、水稻、玉米等三大糧食作物的機械數量動力不足的問題,而今后,我國的農業機械化主要著眼點要放在九大農作物機械化生產的全程發展。因此,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到了從“重量”到“重質”的轉型升級關鍵期。不解決這些問題,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現代農業發展必然要受到拖累,也影響我國全面的經濟社會建設。

  廣義的“全程機械化”涵蓋制種、耕地、播種、植保、灌溉、收獲、運輸、烘干、秸稈處理等環節。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的發布有助于加快推進主要農作物生產向全程機械化方向發展,充分發揮農業機械集成技術、節本增效、推動規模經營的重要作用,提升農業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破解我國農業生產面臨的“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的難題,不斷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二是全面機械化。

  目前,我國農業機械化總體水平不高,行業發展“痛點”集中表現為:結構性矛盾突出,農機產品結構性過剩和有效供給不足并存,發展不平衡,如耕種環節機械化水平高、收獲環節機械化水平低;糧食作物機械化水平高、經濟作物機械化水平低。

  實現農業生產全面機械化,是農機行業**重要的目標導向。為實現這一目標,目前我國應努力突破油菜、棉花、甘蔗等作業瓶頸,進一步提升水稻機插、玉米機收水平,實現由糧食作物向經濟作物機械化發展,由大田農業向設施農業機械化發展,由種植業向農產品產后處理及加工業領域發展,由產中向產前、產后延伸。只有加快農機化進程,實現農業的全面機械化,注重種植業產業結構的多元化發展才能保證我國農業和農機的長足發展。

  三是高效、智能機械化。

  據統計,2013年我國棉花的勞動成本占比高達64.25%,而美國僅為6.26%;我國稻谷、玉米、花生的勞動成本占比均在40%以上,小麥、大豆也在30%以上,而美國均在10%以下,其中玉米、大豆在5%以下。我國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一個重要原因是由于機械化水平不高造成的勞動成本高、生產成本上漲、比較效益下降,迫切需要提高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來節本增效。

  目前,農機行業品質和品牌競爭的時代正式來臨,處于調整期的農業機械行業開始重新思考“技術升級”。我國農機工業制造技術及裝備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十二五”期間,中國的農機企業加大了對制造設備的改造,支持農機工業平穩快速發展。數字制造、激光加工、機器人焊接等先進制造手段改造了傳統的制造工藝,提高了制造水平和產品的可靠性。

  作為“中國制造2025”重點發展的十個領域之一,農業機械裝備制造業應該以實施“中國制造2025”為契機,以實現農業生產的自動化、智能化、專業化為目標,以發展先進適用、低排放、低污染、高能效、高效率的環保型農機產品為載體,提升現代農業生產水平,促進農業裝備產業升級,并邁向農業機械裝備制造強國。

  中國的農業機械化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差距代表努力的方向!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順應農業供給側改革需求,同時也對我國農機行業發展指明了方向,農機行業的發展反向也能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的發展。應勢而謀、因勢而動、順勢而為,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為中國農機裝備制造升級提供了新的指導方向。

分享到:
新聞來源地址: http://www.nongji360.com
  • 暫無評論
加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