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九九久久精品,欧美激情a∨在线视频播放,美女大量吞精在线观看456,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關注微信
小程序

從“三夏”看農業結構調整積極信號

作者:農民日報 本站發布時間:2016年06月27日 收藏

  又是一個豐收季!據農業部消息,當前,全國冬小麥收獲基本結束,今年夏糧再獲豐收。

  這已經是夏糧的第十三個豐收年,而今年的豐收與以往相比,具有更特殊的意義和內涵。這既是在超強厄爾尼諾影響,小麥赤霉病等重大病蟲害偏重發生背景下取得的生產之豐收,更是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下,在糧食“調結構、轉方式”不斷深化發展中取得的改革之豐收。

  從相對重視產量,到追求“產量、品質、生態”的全面發展;從單一的技術更新,到種、水、肥、藥、機等協同創新;從埋頭只管種地,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跟著市場需求生產。今年“三夏”所體現出的新特點、新趨勢、新成效,不僅為“十三五”時期我國農業結構調整打開了局面,探索了路徑,也提振了我們“提質增效轉方式,穩糧增收可持續”的信心,更為新時期走中國特色穩糧增收之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資料圖

  信號一:結構調整瞄向市場短板

  當前我國農業供給側**突出的問題,就是生產還沒能很好地適應市場需求變化,“買難”與“賣難”并存。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產品結構。體現在今年的夏糧生產中,關鍵就是要做好小麥品種的調整和品質的改善,以滿足市場多元化的需求。

  小麥在我們傳統的飲食文化中,主要是用于制作饅頭、面條等主食。當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對面包、餅干、蛋糕等糕點的需求明顯增加。同樣是面食,做饅頭需要的是中筋小麥,做面包需要強筋小麥,做餅干蛋糕則需要弱筋小麥。我國生產的小麥主要是中筋小麥,部分優質強筋、弱筋小麥需要進口來調劑。

  今年4月公布的《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指出,小麥調結構要“抓兩頭、帶中間”。“抓兩頭”,大力發展市場緊缺的用于加工面包的優質強筋小麥和加工餅干、蛋糕的優質弱筋小麥。“帶中間”,帶動用于加工饅頭、面條的中筋或中強筋小麥品質提升。

  在今年的夏糧生產中,小麥結構調整勢頭向好、成效顯現。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負責人介紹,今年市場需求量比較大的強筋小麥面積比重達到小麥種植總面積的23.5%,一批優質高產的小麥品種被廣泛推廣。

  生產上的調整只是開端,由此帶來小麥加工產業鏈條的延伸,農產品加工和食品制造業的技術創新、營銷模式創新、管理模式創新、產學研結合模式創新等,更進一步推進了全產業鏈的轉型升級。在河南省新鄉市延津縣,優質強筋小麥產業已成為該縣品牌產業,全縣優質強筋小麥種植面積達到50萬畝,占小麥種植面積的一半,圍繞小麥產業鏈發展起來的農業龍頭企業達到19家。山東省梁山縣萬眾種植業合作社創造的“三產融入一產、服務二產”的優質小麥產業化模式,解決了優質小麥貿易(三產)的質量穩定性問題,為二產(食品工業)提供了優質原料,也為從事小麥生產的農民(一產)提供了生產資料、技術指導和產品市場。小麥市場的改革信號,從夏糧生產中強烈地釋放出來,更深刻地影響到了全產業的發展。

  信號二:綠色技術模式支撐高產高效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綠色是內涵。今年的金色麥浪滲透著濃濃綠意。

  縱觀十多年來糧食生產的發展情況,“十二連增”讓我國糧食產量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也顯露出了一些問題,粗放經營、大水大肥、農藥不合理施用等現象較為突出,既浪費農業資源,污染環境,抬高生產成本,又影響了農產品品質。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迫在眉睫。

  區別于過去“唯產量”的高投入、高消耗技術模式,分析今年各地夏糧生產的特點,“成本”的意識、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更加凸顯。節水、節種、節肥、節藥、節時的“五節”技術得到普遍利用,集成開溝、施肥、播種、鎮壓等多道生產工序為一體的播種機以及集成收割、秸稈打捆為一體的新式收割機讓耕種收機械越來越省工高效,無人機在植保領域的推廣使用也大大提高了小麥病蟲害防控的效率。這些措施都有效地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經營效益,正是這些綠色技術模式支撐著夏糧高產高效的實現。

  綠色技術模式不僅能“降成本”,還能“提單產”“提產能”。一面是藏糧于技“提單產”。山東省齊河縣80萬畝糧食綠色高產高效示范區小麥平均畝產578.6公斤,**高單產788.9公斤,再次創造全國大面積小麥單產新紀錄。支撐齊河紀錄的正是“高產高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技術模式。一面是藏糧于地“提產能”。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大面積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當地農業主管部門對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認識深刻,正逐步從依靠拼資源消耗、拼農資投入、拼生態環境的粗放經營,盡快轉向注重提高質量和效益的集約經營上來。正是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潁上縣60萬畝“稻茬麥”擺脫澇漬困擾,土地平整機械作業效率提高、土壤墑情更好控制,用種、用肥、用水量下降,每畝增產在100公斤以上。

  透過夏糧生產,我們看到,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大有可為,大有潛力可挖。當前,我們應當抓住農產品供給充裕的有利時機,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和資源利用方式,實施科技創新戰略,盡快推動農業發展由依靠物質要素投入驅動向依靠科技進步驅動轉變。這既是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需要,也是推進農業節本增效、促進農民增收的保障。

  信號三:新型經營主體改革擔綱地位凸顯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在人。在農業調結構、轉方式的過程中,以適度規模經營為特點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更明顯地發揮出改革生力軍的作用,這是今年夏糧生產呈現出的一大趨勢。

  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必然意味著對傳統生產方式、經營習慣等進行一系列改變,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需要具備一定實力,有一定種植規模的新型經營主體作為主要擔綱者。夏糧生產中的節水、節藥、節肥,“一噴三防”,信息化等先進生產技術,也需要新型經營主體來承載,而且這些新的生產方式帶來的節本增效收益,通過具備一定種植規模的經營主體才更容易顯現。

  以河南省新鄉市鳳泉區大塊鎮陳堡村三興家庭農場農場主范海寶為例,他經營管理的3300畝小麥,通過精量播種、測墑補灌、測土配肥、病蟲害防控、全程機械化等措施,實現了節種、節水、節肥、節藥、節本的效果。對新技術、新生產方式的大量投入,一家一戶很難實現,而且對于普通農戶而言,三五畝地因生產方式變革帶來的效益增加,對他們而言吸引力有限,而對于經營成百上千畝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而言,單位成本微小的降低都會令生產總成本顯著下降。這也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性更高,發揮生力軍作用更明顯的原因所在。

  生產力的變革必然會帶動生產關系做出相適應的調整,生產關系又能反作用于生產力。今年夏糧生產中,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良性互動,鮮活證明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這一觀點。當然,我們也不能忽視傳統農業經營主體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巨大推動作用,家庭經營與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不矛盾。未來,要充分調動各類經營主體的積極性,加快構建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同時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和新型職業農民,鼓勵其成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生力軍。

  信號四:改革促進農民增收效應顯現

  去年,玉米臨時收儲價格定為1元/斤,比前年降低0.11-0.13元/斤,使不少玉米種植戶收入下滑。由此引發疑問: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會不會給農民增收帶來負面影響?這是一個社會關注、農民關心的重大問題。

  今年夏糧生產的實踐證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只要改得到位,就能促進農民增收。

  以小麥為例,在今年的夏糧生產中,河南省新鄉市、山東省梁山縣等多地調整小麥品種結構,推廣種植優質強弱筋小麥,他們今年的夏糧不僅供不應求、不愁銷路,而且價格要比普通小麥每斤高出0.1-0.2元,有力地促進了農民增收,充分證明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民增收的效應。

  當前,我國一些地方之所以出現了“糧價跌、傷心菜、賤蘋果”,農民增產不增收的現象,根本原因在于我國農業總體大而不強,供需存在結構性失衡,只有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才能形成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續的農業發展格局。所以,調結構、轉方式、降成本、提品質、促融合,這些改革措施的根本目的都是提升農業競爭力,釋放農業生產力。只要改革到位,必然會對農民增收具有促進作用。

  當然,改革必然會涉及到利益調整,會有陣痛,但無論怎么改、怎么調,都必須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為大前提和核心目標,這個底線不能突破。也只有農民的積極性得到保護,農業供給側改革才能更順利地推進。從改革趨勢來看,糧食作物收儲政策仍在進一步完善,但今年“三夏”小麥依然延續了去年的**低收購價格,有效保障了農民利益,促進了農民增收。

  當前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超強厄爾尼諾影響,4月中下旬江淮地區雨水偏多、赤霉病多發,對小麥品質造成了一定負面影響,加之部分產區收割小麥存在晾曬難、霉變率高等問題,“賣糧難”在部分地區確實存在,給農民增收帶來了一定負面影響。

  信號五:糧食生產能力逆境中鞏固提升

  “洪范八政,食為政首”,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這是任何時代都顛撲不破的真理。抓糧食生產,是無論如何強調也不為過的重中之重。

  但當前我國糧食生產面臨著與以往不同的背景:一是我國糧食產量持續高位運行,糧食產量去年實現了歷史性的“十二連增”,但各生產要素約束趨緊;二是庫存高企、供需不匹配,結構性矛盾突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勢在必行。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可以放松糧食生產了,我們是否要壓縮糧食產能?

  面對這樣的疑問,一個原則和一個底線必須要講清楚。一個原則就是在“十二連增”的基礎上,“十三五”期間,我國不再追求糧食連續增產;一個底線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絕不是壓縮糧食產能,無論怎么改,都不能把糧食產能改弱了。

  這就是說,我們既不追求糧食生產總量的繼續連年增加,同時也絲毫不能放松糧食產能的鞏固提高,要妥善處理好二者的辯證關系,把鞏固和提高糧食產能作為糧食生產的首要任務。在未來一段時期內,糧食產量可能隨市場規律、氣候條件變化等影響而有所波動,但必須要控制在合理區間內,絕不能出現大幅度下滑;同時,糧食產能必須通過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得到不斷鞏固和提高,確保急用之時供得上。

  從今年夏糧生產的實踐來看,我國糧食產能在面臨不利自然條件和病蟲害多發的環境下,在逆境中實現了基本穩定,獲得了豐收。我國今年夏糧種植面積為4.14億畝,其中冬小麥面積3.39億畝,與上年基本持平。但在秋冬種期間,由于天氣原因,部分小麥播種推遲,今年1-3月出現多次強降溫天氣,造成分蘗成穗率低;4月中下旬江淮地區雨水偏多,赤霉病發病率提高。面對不利的自然條件,各地主動實施防災減災,大力開展統防統治,有效保證了夏糧的豐收。這也證明我國夏糧產能經受住了不利因素的考驗,在逆境中實現了鞏固提升。

  夏糧豐收歸倉,改革蹄疾步穩。今年夏糧生產又交上一份漂亮答卷。

分享到:
新聞來源地址: http://www.caamm.org.cn/
  • 暫無評論
加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