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九九久久精品,欧美激情a∨在线视频播放,美女大量吞精在线观看456,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關注微信
小程序

從河北種糧大戶退地現象看適度規模經營

作者:郝凌峰 本站發布時間:2016年11月15日 收藏

  河北省南和縣西三關村的王密枝是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他流轉了周邊鄉親的4300畝土地。就在兩個月前,他按每畝500元的價格支付了下一季度的地租。相比2014年每畝600元的租金,每畝減少了100元,總共少支付了40多萬元。然而,他卻沒有絲毫輕松的感覺,相反,算算成本和收入,心頭的壓力更大了。

  

  資料圖

  近兩年來,受市場行情的影響,像王密枝這樣時刻感受到壓力的規模經營者并不在少數,一些合作社或種糧大戶難以承受,使得毀約退地現象時有發生。從當初豪情萬丈地肆意擴張,到現在受市場行情影響逐步縮減,單從經濟規律角度看也是回歸理性的表現。

  多大規模才是適度?怎么種地才有賬可算?讓我們來聽聽“征戰”在種糧一線的先行者們的心聲。

  利潤縮減讓退地成為無奈的選擇

  “我們村周邊的劉莊、鄭莊等幾個村,原本將土地流轉給了一家企業,可今年這個企業拿不出地租,想退地群眾又不同意,現在鎮領導正發愁呢。”王密枝告訴記者,這家外地的企業,當時拿著流轉土地合同去找資金,但沒成功,導致支付不起下季地租。而拿不到地租的農民反過來不讓這家企業收上季的作物,鎮里多次協調,目前還沒有結果。

  其實王密枝也有退地的打算,只是當時簽了13年的合同,而他又是當地人,鄉里鄉親的,想退不好退。鎮領導也跟他談過,讓他要堅持下去。

  說句堅持容易,真正經營起來卻有著很多現實的問題。去年秋收,王密枝收獲了2000噸玉米,這么多的玉米沒處存放,趕上當時連續多日陰天,**后只好降價賣掉,帶軸每斤只賣到了5毛錢,算起來損失高達150萬以上。“去年這個時候,根本沒時間接受采訪,正發愁呢。”

  “掙不到錢,負擔不起地租,周邊村很多流轉的土地都退了。”南和縣農飛農作物種植合作社負責人李獻輝告訴記者,大部分是因為規模過大造成綜合成本過高以致難以盈利。

  李獻輝分析,規模種植有利于使用大型機械、推廣新技術、節省農資成本等,但這些都難以化解管理粗放和市場行情帶來的風險。

  “規模大了,風險就上來了。”保定市徐水區忠惠種植合作社理事長馬海濤也有著同樣的看法,“小農戶的經營方式,‘船小好掉頭’。而我們這么大的規模,農業生產面臨自然和市場的雙重風險就更大,尤其是市場風險。”

  忠惠合作社流轉土地**高時達到上萬畝,并組建公司在新三板上了市。整個徐水區在“忠惠”的帶動下,土地開始大規模流轉,地租從剛開始每畝600元漲到現在1000元。社員土地本金日益成為“忠惠”一項沉重的負擔。

  去年玉米價格下調,忠惠合作社虧損高達400多萬元。這對投入大、資金回籠周期長的種植企業來說,無疑是一次重創。加上自然干旱導致成本上漲及部分管理問題,使得“忠惠”的經營運轉雪上加霜,合作社已是步履維艱。

  面對經營困境,“忠惠”已經著手縮減規模。但是因涉及到社員的切身利益以及大部分社員已經沒有了種地的意愿,使得這一工作面臨著不小的困難。

  流轉大戶各具特色的“自我救贖”

  盡管面臨著巨大壓力,王密枝流轉的4300畝土地并沒有像其他人一樣縮減。實際上,并不是王密枝有高超的種植技術或管理能力,而是他有自己的化解之道。

  除了流轉土地當“地主”,王密枝另一個主產業是面粉廠。他的面粉廠敞開生產的話一天可消耗小麥200噸,一年就是7萬多噸,也就是可消化掉14萬畝的小麥。自己種自己用,左口袋出右口袋進,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市場波動帶來的風險。

  而談到玉米行情,因為有了去年的遭遇,他今年下定決心上馬了一套烘干塔設備,配套下來花了將近300萬。“這錢花得值,否則的話還是沒法弄,不烘干還得壞。”王密枝說,今年不但不用降價賣,而且還對外加工掙了一筆加工費。

  不僅如此,王密枝今年還拿出1000畝土地以套作形式種植了儲備林,包括法桐、國槐、白臘等品種。“樹苗10元/株,5年后60元/株,每畝70株,保守計算每畝效益可達7萬元。”王密枝告訴記者。

  比起王密枝,農飛合作社負責人李獻輝的產業鏈更是完美。他依托多年經營的農哥樂種子公司,走的是一條育種繁種產加銷訂單生產之路。

  “現在我的主要種子包括郯麥98、煙農836等,每畝產量可達到1200斤,價格比普通小麥高1毛錢。”李獻輝的小算盤打得是相當精明。他現在自有土地1500畝,主要用來育種繁種,銷售對象包括合作社社員的4000畝土地以及種子公司客戶。為進一步提高效益,今年又跟山東一家合作社簽訂了協議,分出600畝地為其生產淀粉玉米,每斤售價比普通玉米高0.15元。

  “引導種糧大戶適當縮減規模,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這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職責。”長期研究“三農”問題的河北省委黨校教授張宏升,目前在南和縣掛職常委。他介紹說,受市場不利行情的嚴重沖擊,近兩年,南和縣糧食種植大戶連續遭遇虧損,出現增產減效的現象。為此,政府組織種糧大戶到山東、河南等地參觀學習,引導種糧大戶選定優良品種,提高管理水平素質,拓寬下一步的發展思路和舉措。

  “適度規模”才是種糧效益保障

  土地規模經營是吸引新農民的關鍵要素。對于許多種植大戶來說,選擇種地,就是看好規模效益。不過,規模經營究竟多大規模合適?是多多益善,還是量力而行?

  “如果管理和銷售跟不上,規模大了肯定賠錢。管理好了200畝比1000畝效益還要好。”沙河市萬安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召科如是說。他**初也是計劃快速擴張,但經過深思熟慮后還是放慢了腳步,至今也只流轉了600畝土地,由于管理精細發展穩建,這兩年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有良種還要有良方。多年經營種子的李獻輝對此深有體會。他告訴記者,種糧食跟其他行業不同,時間節點很關鍵。比如澆地,播種時要幾天內全部澆完,否則就影響出苗效果。而規模過大時往往會出現機井、水泵等配套設施跟不上,**終會反應到產量上。他介紹說,鄰村有家合作社,流轉了幾千畝地,根本管不過來,有時候草比苗還要高,去年產量每斤只有300~600元,加上行情的下行,怎么能不賠錢?

  李獻輝的農飛合作社有個叫李臺翔的農民,只流轉了90畝地,一年兩季,自己干活,從不雇工,每年收入穩定。他認為這一規模比較好,多了風險大;小了收入不劃算。

  來自農業部的調查數據顯示,以家庭為單位,以糧食生產為例,一年兩熟地區戶均耕種50~60畝,一年一熟地區100~120畝時,各種資源配置效率**高,也適合現階段我國的國情和農情。

  “土地經營規模不是越大越好,適度是關鍵。”張宏升告訴記者,土地經營規模過大會影響土地產出率和農民就業,不利于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因此,無論是農民自身還是企業,要充分考慮自然經濟條件、生產費用成本、農業機械化水平等因素,綜合確定流轉土地規模。

分享到:
新聞來源地址: http://www.farmer.com.cn/
  • 暫無評論
加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