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九九久久精品,欧美激情a∨在线视频播放,美女大量吞精在线观看456,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關注微信
小程序

提升“中國糧”競爭力需降成本補短板

作者:劉麗偉 本站發布時間:2016年12月29日 收藏

  全國夏糧總產量13926.0萬噸(2785.2億斤),比2015年減產162.1萬噸(32.4億斤),減少1.2%,是歷史第二高產年。

  前三季度,我國谷物及其制品進口額為53.1億美元,同比下降34.4%,降幅繼續擴大。玉米、高粱等谷物進口量的下降,以及國際糧價下跌是造成我國谷物及其制品進口額降幅繼續擴大的主因。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我國玉米、高粱進口量同比分別下降34.3%和29.8%,而上半年分別為同比增長9.6%和下降24.4%;進口額同比分別下降44.4%和46.4%,降幅分別比上半年擴大32.6和5.8個百分點。進口額降幅高于進口量降幅一定程度上表明國際糧價走低。

  資料圖

  不久前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準確把握新形勢下“三農”工作方向,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基礎上,著力優化產業產品結構。2004年以來,中國糧食產量實現“十二連增”,但糧食領域的高成本、低效率、創新能力不足、供需不匹配、生產服務滯后及體制機制束縛等發展瓶頸日益凸顯。通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降成本、補短板,提高“中國糧”的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業改革和發展的方向之一。

  我國農產品價格高于國際市場價格,導致競爭力不強。要提高競爭力,必須降低農業生產成本。首先是穩步推進規模化經營,降低生產成本。在堅持土地集體所有這一底線基礎上,按照三權分置的創新模式,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和服務平臺,推動土地經營權有序規范流轉。通過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生產合作等形式擴大生產經營規模,促進糧食種植從傳統的農戶分散經營向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經營體系轉變,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單位糧食生產成本。

  其次,利用“互聯網+”,降低物流成本。農村電子商務如今已進入多元主體聯合驅動的成長期,平臺型農產品電商已超過3000家,有力促進了農村物流發展。引導農資及糧食流通企業發展專業化的農資銷售、糧食倉儲和物流業務,在縣域范圍內整體推進農村物流配送,與省、市級物流接軌,可以切實提高農村物流效率。

  再次,發揮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對新型糧食經營主體的引領作用,提高生產質量。全國283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糧食產量占全國的40%,高標準農田占比為53%,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生產經營實現了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成為農業現代化的排頭兵。“十三五”期間,應強化園區輻射功能,引領周邊地區新型糧食經營主體開展精準化、智能化生產,向供應鏈兩端延伸。同時強化源頭管理和風險管理,加快質量安全溯源、風險評估與糧情預警體系建設,大力提升生產質量。

  除了降成本,提升“中國糧”競爭力,還需在補短板上下功夫。

  一是補技術短板。鼓勵糧企自主研究和推廣應用行業共性科技成果,支持糧企與科研單位協同攻關,尤其是重點加強糧食收儲加工安全保障支持技術、副產物加工新工藝和穩定化技術、糧食產品營養品質及米面主食品產業標準體系研究。鼓勵農機企業發展“智慧型”農機,2016年上半年,“國三”農機產品的推廣應用、200馬力動力換擋拖拉機批量投放市場以及400馬力無級變速拖拉機研發成功標志著國產農機進入綠色環保“自動擋”時代。中國一拖、雷沃重工、中聯重機等大型農機企業先后“走出去”,通過收購整合歐美研發資源,突破了高端智能拖拉機研制技術的瓶頸。未來,應鼓勵農機企業加大創新力度,推進動力換擋和無級變速拖拉機整體制造體系的升級以解決高端農機市場供給不足問題。

  二是補糧企和糧農短板。面對消費結構升級換代的新需求,糧企要豐富和提高糧食產品的綠色和營養水平,推動糧食生產向品牌化、個性化、定制化方向發展。倡導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培育集糧食生產、倉儲、物流、加工、貿易于一體的綜合性企業集團,充分挖掘比較優勢,積極參與國際糧食產業鏈再造與分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指數調查報告》顯示,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及龍頭企業3類負責人擁有大專及以上學歷者占比分別為7.29%、13.29%、38.29%。新老糧農的共同需求是盡快提升知識及技能水平,應加強對糧農的職業素質培訓及網絡、移動終端、電子商務等技能培訓,提高糧農“智慧型”生產的能力及水平。

  三是補服務短板。2015年農業電商融資和重組蓬勃發展,各類融資超70億元。借此勢頭,各地應盡快健全農業電商多元化投融資機制,落實電商發展的用地、用水、用網政策,扶持垂直型農業電商發展,促進糧企、糧食批發市場與電商融合,打造“糧食網絡經濟”。此外,要通過打造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

  四是補體制機制短板。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與保護糧農利益并重,改革完善糧食收儲制度;創新糧食收購方式,引導企業與各類新型糧食經營主體對接,開展訂單收購、代收代儲、代加工等個性化服務,構建新型糧食收購網絡體系;健全市場調節機制,探索建立口糧價格與保險、成本、補貼及國際市場價格聯動的國內糧食支持保護政策體系。

分享到:
新聞來源地址: http://paper.ce.cn/jjrb/
  • 暫無評論
加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