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九九久久精品,欧美激情a∨在线视频播放,美女大量吞精在线观看456,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關注微信
小程序

新型經營主體不盡人意 空殼合作社套補貼頻現

作者:經濟參考報 本站發布時間:2017年05月11日 收藏

  新型經營主體不盡人意

  今年的“一號文件”強調“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中農業經營主體的完善是重要環節。從記者在多地的調研看,三類農業新型經營主體都存在程度不一的問題。

  當前,家庭農場面臨著與市場有效對接的問題。自2013年“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家庭農場以來,由于它能實現適度規模經濟,在農村得到了迅猛發展,不過它主要依靠家庭勞動力,在對接市場時還是困難重重。

  記者在安徽北部看到,淮河兩岸的家庭農場比比皆是,這里每畝土地的年租金已超過1000元,這些家庭農場為了對接好市場,很多是和合作社、農業企業聯手創市場。安徽省阜南縣56歲的家庭農場主苗少金告訴記者,單個家庭的勞力有限,要把農業產業鏈上的所有環節都包下來,是不現實的。以他為例,近年來從村民手里流轉了80畝耕地種植黃梨,生產量比以前大大增加,如果僅靠他家去闖市場、賣果子,風險實在太大?,F在他聯系了一批同行,采取“合作社+家庭農場”的方式,才有專門的人員跑市場,有效地降低了市場風險,提高了家庭農場收入。

  相比家庭農場,公司化運營的農業企業雖然有專人跑市場,但卻存在兩個很難克服的問題。一方面,雇傭的農民存在“出工不出力”的現象。安徽省阜南縣農委副主任蔡明勝對記者說,由于不是種自己的地,同時農產品又不像工業產品一樣可以標準化檢驗,農民干活效率大多比一家一戶生產或家庭農場低,有些農業企業因此出現虧損。

  另一方面,適宜耕種的土地依然是農民的“命根子”,不少農業縣土地流轉難以成規模,如陜西關中平原的扶風縣土地流轉率僅16%。從事農業管理30多年的甘肅省景泰縣農牧局經管站站長尚站新對記者說,如果把土地長時間交給農業企業,不少外流農民擔心老了回到農村后,靠一年幾百元的流轉費活得太艱辛,這種心態在耕地條件比較好、城市就業比較難的欠發達地區農村尤其常見。相比之下,以農民自己生產為基礎的合作社就沒有這樣的負面效應。

  據了解,“合作社+”既有專人跑市場、又不影響農民的生產經營權,以合作社為紐帶的“合作社+農民”“公司+合作社+農民”已成為欠發達農村數量**多的新型經營主體。這些經營主體本應強有力地帶動農民發展,但是多數“合作社+”卻無法起到應有的作用。記者采訪發現,安徽、湖北、陜西、甘肅能有效帶動農民致富的合作社在四省均不到20%,很多縣在10%以下,像甘肅省有一個縣2482家合作社只有40家能起帶動作用。

  農業合作社“多而不規范”

  記者發現,“合作社+”起不到應有的帶動作用,主要是因為做不到“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多數合作社像“露水夫妻”,利來則聚,利盡則散。

  記者在中西部多個農業縣調研發現,當前的農業合作社大多數是**近10年發展起來的,無論是在山區還是平原,這些農業合作社都是“多而不規范”。如陜西深處秦嶺腹地的一個縣,目前有農業合作社128家,但是完全規范運作的一個也沒有。位于關中平原的扶風縣有農業合作社650家,運作比較規范的僅占20%。據陜西省農業廳統計,到2016年底全省共有合作社4.2萬家,其中只有2000多家是夠得上省級示范條件的規范發展的合作社。

  目前,農村合作社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可以共富貴、不能共患難。絕大多數合作社與農民的關系黏性不強,與農民沒有建立起農產品保護價收購制度。當農產品市場比較好的時候,還能聚在一起發展,當市場滯銷時,無法做到風險共擔,就各奔東西了,社員與合作社的約束關系十分松散。

  二是大部分合作社缺乏規范、透明的財務管理制度,只有“收入-支出”的流水賬,沒有完整的會計資料。西部一個縣農業局農經站站長對記者說,縣里的合作社沒有專業會計,包括信用社在內的金融機構都不愿意給合作社貸款,除非有信譽的機構擔保。陜西省委農工辦公布的2016年金融支農調查顯示:全省近81%的農業合作社希望得到貸款支持,但只有0.7%能獲得貸款。

  據了解,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的因素是監管不嚴。由于沒有一個機構切實對合作社的市場退出負責,使得現有的合作社“魚龍混雜”,貌合神離的“露水夫妻”比比皆是。

  據記者調研,當前各地對合作社的管理存在漏洞,工商部門只管注冊登記、農業部門只管認定和業務指導,誰也不管合作社的市場退出,客觀上使得合作社只有生沒有死,造成大量“空殼合作社”。陜西一個平原縣的農經站站長對記者說,該縣在工商局注冊的農業合作社有630多家,但是愿意接受農業部門指導的只有150家左右,有些合作社只是徒有其名,有的只為獲得國家的專項補貼。據記者調查估算,中西部多數省份至少有15%的合作社沒有運作過,成為“空殼合作社”。

  由于監管不力,運作正常的合作社,不規范的地方也非常多,尤其是合作社的理事長,缺少監督后,能否按照合作社的章程辦事,完全靠自覺。近年來出現一些合作社搞非法集資事件,凸顯合作社監管的不足。據記者調查,2014年、2015年,僅陜西關中就有多家合作社理事長涉足非法集資。有一位理事長在被判刑三年后,竟嫌出獄早、擔心被社員追債,要求法院判他30年。在這些事件中,都存在相關部門的監管缺位問題。

  部分地區探索優化“合作社+”

  要從內部機制、外部動力兩個方面探索出能普遍適用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社運作機制,湖北省宜都市、甘肅省會寧縣近年來做出了一些探索。

  以往的“合作社+”是“兩層皮”,各方之間黏性很弱,湖北省宜都市土老憨調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創新出了“合作社+農戶”入股公司的做法,有效地使各方形成了結實的利益共同體。公司董事長陳世貴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現在宜都市有19個生產柑橘的合作社,代表1.5萬農戶入股公司,每家農戶計600股,“合作社+農戶”既是公司的供應商,又是占公司股份12%的大股東。市場好的時候,公司給農戶分紅,去年每家農戶除了出售柑橘的收入外,還可分到三萬元紅利。市場不好的時候,公司以高于成本價50%的底價收購柑橘,保證農民基本收入。

  陳世貴對記者說:“我這么做,既為了農民,也為了自己。不然,農戶死了,企業也會死。”現在農民把“土老憨”看成了自己的企業,積極提高生產、保證提供優質貨源。“土老憨”迅速成長起來,還將在創業板上市,農民作為原始股東,通過股票上市溢價可以再賺一筆錢。

  在加強外部動力方面,會寧縣創新出了“政府補助+工商資本+合作社+農戶”的辦法,用財政手段有力地引導了工商資本與合作社共擔風險。會寧縣農牧局局長周發祿說,會寧縣從事馬鈴薯種植的工商資本,如果要從政府手里拿到每畝800元的補貼,必須與合作社和農民形成風險共擔機制,不管市場如何,工商資本需按高于成本的保護價收購馬鈴薯。

  會寧六合薯業開發有限公司與七個合作社、兩萬戶農民達成保護價收購協議,去年馬鈴薯市場價每斤六毛錢時,收購價為九毛錢。公司董事長李應發告訴記者,他研究馬鈴薯市場已有20多年,但是市場風險率還是高達20%,有好幾年,用保護價收購的馬鈴薯只能賤價處理。“公司的代價是為農民抵御住了風險,收獲是得到了長期穩定的貨源,長遠看并不吃虧。”他說。

  完善制度主導經營主體

  探索優化“合作社+”僅是跨出了第一步,要使“合作社+”有效主導農業經營主體,需要進一步完善制度。

  多位受訪者建議,要用監管手段對合作社實現優勝劣汰。農村基層人員強烈建議,針對合作社只有生沒有死的弊端,需由農業部門和工商部門聯合加強對合作社的監管,盡快建立合作社退出機制,如規定凡是三年沒有業務活動的合作社須注銷。對于從事非法集資的合作社,金融監管部門應和農業部門、工商部門聯手監管,一旦發現,堅決取締。人民銀行西安分行的一位處長建議,應盡快把合作社納入金融系統的信用體系中來,從根子上監管合作社的金融風險。

  同時,要創新內部黏性機制,探索出能普遍適用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社運作辦法。像宜都市土老憨調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會寧六合薯業開發有限公司能黏合農民利益的公司在各地都比較少,有受訪者建議,應在大范圍內引導各地因地制宜進行更多的探索,盡量讓農民在利益分配、農產品保護價收購方面有話語權,從而可以和合作社、農業企業一起真正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還有受訪者提出,應加快新的制度試點,有效解決合作社融資難、人才匱乏等長期普遍存在的問題?!督洕鷧⒖紙蟆酚浾咴谥形鞑空{研發現,目前很多地方針對合作社長期存在的難點問題,都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試點,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如安徽潁上縣依托供銷社進行的農村合作社金融互助試點,有效地緩解了合作社的融資難。

  此外,還需改進舊的不合適的制度,提高合作社的活力。如農業保險制度原本可以助力合作社抵御市場風險,但在實踐操作中,一些農業保險并不如人意,需要進行改革。陜西鳳縣的花椒近年來三年倒有二年收成不好,保險公司誰承保誰虧損,“鳳椒”霜凍保險業務成了某種程度上的農業補助,保險公司畏難情緒嚴重。相關人士建議,在這種情況下,需要進行農業保險的改革,如通過政府引導推動和財力支持,設立花椒巨災風險基金、再保險等,逐步構建起高效實用的農業保險體系。

  一些業內人士還指出,應鼓勵制度創新,促進合作社發展壯大。目前,國內農業經營環境千差萬別,誰能因地制宜,在合作社利益聯結、內部管理、資本融合、組織聯動、政策扶持等方面大膽創新,有所作為,誰就能迅速發展。如湖北當陽市草埠湖鎮褚家湖糧食專業合作社,近年來創新了農戶托管經營加入合作社的辦法。農戶在交付每畝791元耕作費用后,約定一個保底產量,當實際生產低于保底產量時,由合作社補足,高于保底產量時,由合作社與農戶五五分成。這種方式一方面擴大了合作社經營土地的規模,另一方面有效地降低了經營風險,提高了農民收入。據測算,每畝耕地純年收入平均可增加200元。

分享到:
新聞來源地址: http://jjckb.xinhuanet.com/
  • 暫無評論
加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