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九九久久精品,欧美激情a∨在线视频播放,美女大量吞精在线观看456,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關注微信
小程序

農業部推進農膜回收行動: 治理“白色污染”要綜合施策

作者:經濟日報 本站發布時間:2017年11月14日 收藏

  北京市順義區的水肥一體化試驗示范工程基地。該基地由諾貝豐農業有限公司與水利部節水灌溉示范基地聯合建立,除進行地膜覆蓋、膜下滴灌技術展示外,還較好地解決了相關地膜的回收問題。本報記者喬金亮攝

  今年農業部提出了“農業綠色發展五大行動”,其中之一就是以西北為重點的農膜回收行動。要求以棉花、玉米、馬鈴薯為重點作物,以加厚地膜應用、機械化撿拾、專業化回收、資源化利用為主攻方向,在甘肅、新疆、內蒙古等地區建設100個治理示范縣,連片實施,整縣推進,綜合治理

  秋收時節,在內蒙古商都縣屯墾隊鎮順成公司村,農民李高亮正擺弄著從甘肅定西引進的農田殘膜回收機,“我種的是覆膜馬鈴薯,人工撿拾殘膜一人半天也撿不了一畝地,如果用機械就快多了,定西的這臺設備據說一天能回收40多畝地,我們試著跑了幾天,效果雖沒有在甘肅時好,但還是能解決大問題。難點是地膜薄容易碎”。隨著地膜使用量和使用年份不斷增加,殘膜造成的污染也在累積。

  莫讓地膜成“地魔”

  農膜是繼種子、農藥、化肥之后的第四大農業生產資料。由于長期重使用、輕回收,當前我國當季農膜回收率不足三分之二,局部地區地膜殘留污染嚴重

  “地膜的主要成分是聚乙烯,在農田里完全自然分解要上百年,對環境有一定影響,會帶來土壤板結、出苗率低等危害,但地膜覆蓋卻是北方廣大旱作區離不開的關鍵技術。”內蒙古農技推廣站站長孟德告訴記者,全區有1.37億畝耕地,但水資源嚴重匱乏,耕地畝均水量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無霜期只有100至130天,熱量偏低。而地膜覆蓋技術具有保溫增墑、抗旱節水等特點。“可以說,離開了地膜,內蒙古不可能每年為國家貢獻250億斤商品糧。”

  內蒙古自治區統計局農調隊2015年統計數據顯示,全區地膜覆蓋面積1772萬畝,地膜使用量為69669噸。覆膜農田土壤均有不同程度地膜殘留,連續覆膜超過5年的農田畝均地膜殘留量為3.12公斤,局部地區殘留量高達每畝18公斤。

  農膜是繼種子、農藥、化肥之后的第四大農業生產資料。我國農膜年總用量達260多萬噸,其中地膜用量為145萬噸。地膜覆蓋技術“裝滿了米袋子、豐富了菜籃子”,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由于長期重使用、輕回收,當前我國當季農膜回收率不足三分之二,局部地區地膜殘留污染嚴重。殘膜棄于田間地頭,被風吹至房前屋后、田野樹梢,影響村容村貌。

  中國農科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嚴昌榮說,近年來,覆膜農田土壤均有不同程度的地膜殘留,局部地區畝均殘膜量達4至20公斤。殘留地膜破壞了土壤結構,影響作物出苗,阻礙根系生長,導致農作物減產。地膜殘留降低播種質量,阻止農作物根系生長,影響水分和養分吸收。推進農膜回收,有利于提升產品品質,提高農業生產效益;生產再生塑料制品,有利于資源節約,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厚膜回收已成產業鏈

  會寧縣地膜回收利用已形成一條產業鏈。當地農戶已普遍使用高標準地膜,實際上農戶每畝投入成本約70元,而回收舊膜可得約11元的補償,加之地膜覆蓋實現糧食增產,平均每戶舊膜增收可達200至300元

  記者了解到,超薄地膜的長期大量使用是造成地膜殘留的**重要原因。一般來說,殘膜含雜率50%以下才有回收價值,所以必須要用厚膜,否則殘膜的機械化回收和工廠化加工就很難實現。而地膜是按重量銷售的,在同等覆蓋面積下,地膜越薄,畝均使用成本越低,導致此前厚度小于0.008毫米的地膜在很多地方頗受歡迎。由于超薄地膜易碎,人工撿拾清理的難度非常大,同時目前市場上的機械難以滿足殘膜回收的需求,農膜殘留也就越來越多。

  “在現有經濟技術條件下,傳統農用地膜在相當長時期內是不可替代的農資,這就要求廢舊地膜殘留防控還是要堅持走提高地膜質量標準、提高回收率和資源化利用的路子。目前甘肅省已累計投入中央和省級財政資金3.69億元,2016年全省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率已達到78.6%。實踐證明,廢舊地膜的回收不難,關鍵是要持續發展。”甘肅省農業廳副廳長楊祁峰說。

  秋收時節,在甘肅省會寧縣德維塑業有限公司,來廠區送廢舊地膜的車輛絡繹不絕。公司總經理陳德林說,廢舊地膜加工的再生顆粒一直銷路很好,在政府的支持下,企業規模逐漸擴大,廢舊地膜的收購量也越來越多。據介紹,廢舊農膜的主要利用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將農膜粉碎、清洗后,通過熱融、擠出生產再生塑料顆粒,之后深加工為聚乙烯管材、塑料容器、滴灌帶等;另一種是將農膜直接粉碎,混合一定比例的礦渣,加工生產下水井圈、井蓋等再生產品。

  會寧縣地膜回收利用已形成一條產業鏈。有規模以上加工企業2家、初級加工企業8家,鄉村回收點28個,常年從事廢舊地膜收購的流動商販約有50多人。回收企業以合理的價格敞開收購,激發了農民撿拾交售的積極性。當地農戶已普遍使用0.01毫米高標準地膜,畝均投入地膜7.5公斤,國家和省級補貼2公斤,其余5.5公斤地膜由農民自籌,實際上農戶每畝投入成本約70元,而回收舊膜可得約11元的補償,加之地膜覆蓋實現糧食增產,平均每戶舊膜增收可達200元至300元,撿拾交售廢舊地膜已成為市場行為。

  地膜綜合利用和污染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2013年,甘肅省政府出臺規范性文件,在全省范圍內全面淘汰難以回收的超薄地膜。2014年1月,全國首部關于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的地方性法規《甘肅省廢舊農膜回收利用條例》施行。2016年5月,新疆正式實施《農田地膜管理條例》,兩省區的條例將多年來的管理經驗上升到了法規層面。2017年,農業部在甘肅、新疆和內蒙古建設100個地膜治理示范縣,加厚地膜全面推廣使用,回收加工體系基本建立,示范縣當季地膜回收率達到80%以上,率先實現地膜基本資源化利用。

  系列難題仍待破解

  地膜回收治理面臨著缺標準、缺政策、機械回收難問題。一方面我國要加快可降解地膜等新型產品的引進試驗,推進新型地膜產品由試驗研究走向示范推廣;另一方面要在生產端或銷售端給予生產廠商或農民補貼,提高推廣使用可降解地膜的積極性

  農業部科教司司長廖西元說,地膜回收治理已經起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還面臨很多困難。一是缺標準。雖然新疆、甘肅等地出臺了地方標準,并借助相關條例來推動標準執行,但是目前國家層面執行的地膜標準仍然寬松,超薄地膜仍在大量使用。二是缺政策。由于缺乏優惠政策,加之受塑料再生品價格持續走低、人工撿拾成本不斷攀升的影響,回收加工企業沒有盈利空間,難以為繼。三是機械回收難。目前大部分地區地膜回收主要以人工撿拾為主,地膜機械回收技術還不成熟,沒有很好地解決回收率低、與秸稈和土壤分離等問題,回收作業成本高、效率低。

  業內專家認為,廢舊地膜回收利用屬微利行業,應盡快研究制定對廢舊地膜回收加工企業的扶持優惠政策,如擴大資源再利用的稅收優惠政策,并在用水、用地、用電及信貸等方面給予優惠等,逐步健全廢舊地膜回收加工網絡,扶持建設一批廢舊地膜加工和收購網點,鼓勵地膜生產企業回收廢舊地膜,推廣“誰銷售誰治理”“舊膜換新膜”政策試點,鼓勵農民和農機服務組織回收舊地膜。

  今年,農業部在甘肅、新疆選擇4個縣探索建立“誰生產、誰回收”的地膜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試點,由地膜生產企業,統一供膜、統一鋪膜、統一回收,地膜回收責任由使用者轉到生產者,農民由買產品轉為買服務,推動地膜生產企業回收廢舊地膜。同時,在甘肅、新疆、內蒙古三省區,選擇100個用膜大縣,調整相關項目資金使用方向,變補使用為補回收,推動建立經營主體上交、專業化組織回收、加工企業回收等多種方式的回收利用機制。

  加大科研攻關,推動可降解地膜使用,也是業內主攻的一個方向。目前,有關部門已建立了國家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創新聯盟和農膜污染防控重點實驗室。采用農、企、科協作的方式,組織6個科研單位、24家全國主要生物降解材料生產企業,開展可降解地膜試驗示范。蘭州金土地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已成功研制生產出接近歐盟農業覆蓋材料標準的高強度環保地膜,完全滿足機械化覆膜作業、機械卷膜回收的要求。

  據了解,可降解地膜成本較普通地膜高,農民畝均使用成本增加100元左右,使推廣應用受到限制,這是現在可降解地膜不易大規模推廣的主要原因。同時,可降解地膜降解過程受環境影響大,難以滿足不同作物生長周期不同的需求。專家建議,一方面要加快可降解地膜等新型產品的引進試驗,推進新型地膜產品由試驗研究走向示范推廣;另一方面要在生產端或銷售端給予生產廠商或農民補貼,提高推廣使用可降解地膜的積極性。

分享到:
新聞來源地址: http://paper.ce.cn/jjrb/
  • 暫無評論
加載更多